人民日報推出系列專欄!講述黨史中的萍鄉(xiāng)故事
講百年黨史,聽紅色故事
今天
人民日報客戶端
系列專欄《黨史中的萍鄉(xiāng)故事》
刊發(fā)第一篇《毛澤東安源播火種》
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和主要爆發(fā)地之一。萍鄉(xiāng)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湘贛革命根據(jù)地、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地重溫發(fā)生在萍鄉(xiāng)革命老區(qū)黨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傳承好紅色基因,踐行好安源精神,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西頻道開設(shè)《黨史中的萍鄉(xiāng)故事》專欄,每天刊發(fā)一篇萍鄉(xiāng)黨史故事。
全文如下:
《黨史中的萍鄉(xiāng)故事》第一篇:
《毛澤東安源播火種》
1921年秋,中共湖南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來到安源考察。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安源,目的是為在安源開辟工人運動作準備。
毛澤東住在安源八方井44號毛紫云的家中。毛紫云是安源煤礦西平巷二段段長,人稱“毛師爺”。
毛澤東提出想去井下參觀,毛師爺滿口答應(yīng)。第二天,一位叫張竹林的工人帶毛澤東下井。進入礦井,先來到大巷道,毛澤東見工人干活時赤條條的,渾身上下黑不溜秋,只有張口說話時,才能見到一口白牙,便驚詫地問:“你們怎么不穿衣服?”張竹林說:“衣服要留在地面穿,反正井下也沒女人。”
毛澤東提出要到工作面去看看。張竹林為難地說:“不行呀,里面很矮,要伏著身子才能爬過去,要是遇到冒頂、穿水、瓦斯爆炸就危險了。”毛澤東笑著說:“不要緊啰,你們天天在里面干活,我去一次都不行嗎?”
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求下,張竹林硬著頭皮領(lǐng)他去參觀六方井小槽巷。一路上,張竹林告訴毛澤東,這里有溫度高的“火焰山”,也有滴水很多的“水簾洞”,還有頂棚容易冒頂?shù)摹肮黹T關(guān)”及瓦斯很重的“閻王殿”。六方井小槽巷是張竹林權(quán)衡再三,自以為條件稍好的工作面,但也只有3尺高,工人只能斜躺著身子挖煤。毛澤東見到這情形,情不自禁說了聲“工友們,辛苦了”。
有膽大的工友回了一句:“不是辛苦,是命苦!”
毛澤東搖頭說:“命好命壞不是天生的!”
又有人回答:“炭古佬八字不好,都是命中注定的!”
毛澤東笑道:“么子八字,那是迷信。我們不能聽天由命,不要上老爺們的當(dāng)。大伙兒要抱成團,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個工友嘆氣道:“我們是少年進炭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啊!”毛澤東直搖頭:“你們的工作這樣苦,真是世間少有。要想個法子才是。”
“我們有法子就不會下井了。”一位工人嘆道。
“辦法是有的!”毛澤東隨手撿起一塊小壁石,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靠你們自己結(jié)成團。一個工人就像一塊小石子,大老板一腳就把它踢開了。小石子混合黃泥、石灰,凝結(jié)在一起就堅如磐石,不容易被搬動了。我們工人只要團結(jié)起來,就力大無窮,誰也拆不開、打不散,我們還可以打倒大老板……”
他的話像陣陣春雷,震撼了工人們的心靈,給大家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一顆顆火苗,在安源點燃了……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編輯:李錫念)
來源:萍鄉(xiāng)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