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東區:【聚焦】看!鄉村振興的“湘東畫卷”
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2021年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擬批準創建名單;
榮獲2020年度
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先進縣(市、區);
全市唯一一個被評為
全省整縣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縣;
排上鎮入選
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
“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特色鮮明;
鄉村產業發展示范片區揚優成勢……
近年來,湘東區
面對如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問卷,
積極加強調查研究,
因地制宜謀篇布局,
通過整合資源、多點發力,
做強產業發展這一“引擎”,
奮力繪就鄉村振興“湘東畫卷”。
因地制宜做好“謀劃”文章
讓湘東鄉村產業發展
更有生命力
▲“一河兩岸”生態走廊
▲鄉村振興示范園區
一線調研摸準“家底”。組建鄉村產業發展重點工作調度機構,組織區鄉村振興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農業農村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區財政局、區林業局、區自規局等部門負責人,深入鄉鎮村,實地查看了解當地傳統優勢產業及特色資源,對湘東區產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為推動產業提質融合發展收集一手資料,找準了特色產業資源。對全區鄉村振興發展優勢和薄弱環節進行研判分析,明確發展方向,制定落實機制。
集思廣益定準“盤子”。在全面摸清全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后,先后召開29次現場座談會,廣泛聽取區直有關部門、鄉鎮、村支兩委、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及農業經營主體代表對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挖掘本地自然優勢暢談產業振興的設想謀劃,充分了解目前產業發展的風險瓶頸和制約因素,為湘東發揮傳統產業優勢、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制定了工作藍圖,確立目標“盤子”。通過深入調研,湘東區確立了打造“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多個鄉村產業發展示范片區,示范引領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造血功能”,著力為全區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和提供持續動力。
對標先進定準“坐標”。為引進優勢產業和先進技術,區鄉村振興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鎮村、農業大戶和黨員代表前后12次分別赴浙江溫州、臺州,江西贛州、尋烏、上猶,宜春銅鼓等地進行觀摩學習,引進楊梅加工生產線和優質臍橙種苗,為楊梅基地和臍橙基地提升“技術”含量,注入新生活力。
整合資源做好“加法”文章
讓湘東鄉村產業發展
更有輻射力
在打造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等工作中,
湘東區注重通過協同推進,
做好“+”法建設建優特色產業片區,
構建起全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萬畝油茶基地
▲萬畝藤茶基地
▲廣寒寨馬家柚產業基地
▲白竺產業基地
▲麻山華菲特酒莊
▲萬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東橋萬畝油菜基地
▲下埠鎮千畝唐柚基地
推動“政府+企業”融合發展。投資近2億元重點打造藤茶、生態油茶、雜交水稻制種、雙低油菜、鄉村振興示范園區為主的5個萬畝農業基地和區級臍橙、楊梅、冰糖柚等20個千畝果業基地。全區各鄉鎮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均打造了1個鎮級成熟的產業基地,如下埠鎮的唐柚基地年純收入達14.2萬元,6個脫貧村均打造1個特色產業基地。期間,鎮村兩級黨組織帶領黨員干部做好服務工作,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要求積極協調解決產業推進中的難題。在區級臍橙產業種植示范基地征地過程中,爐前村黨支部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黨員發揮帶頭作用,僅用1個星期完成了1500畝土地流轉工作。
▲零799藝術區
▲江口花草基地
▲海綿城市植物培育基地
▲知青印象
▲四八門景區
▲雙月灣
▲白竺鄉和平農場
推動“文化景區+產業振興”聯動發展。打造“一河兩岸”20公里鄉村振興示范帶。建成零799藝術區、三石竹藝中心、海綿城市植物培育基地、花草基地等項目景點,新晉成為“網紅打卡地”,打造廣寒寨四八門、知青印象等特色產業片區。培育“農業+旅游”“農業+體驗”等新業態,麻山鎮雙月灣濕地公園、白竺鄉和平農場等體驗性田園休閑旅游綜合體,將文化、旅游、休閑相融合,依托騎馬、餐飲等產業,實現村民增收致富。
▲臘市研學基地
推動“農旅研學+鄉村振興示范帶”協同發展。打造以研學為產業的特色小鎮,推進鄉村振興全域農旅研學公園建設項目,形成種植、加工、配送、銷售、采摘、研學體驗一體化研學公園。依托現有農業特色和區位優勢,發展美麗經濟、培育特色產業,形成了四季瓜果常熟的現代農業新格局,楊梅、龍蝦、蔬菜、黃桃、火龍果、金蘭柚等各類特色農產品基地百花齊放。投資近6000萬元的傳統煤炭企業萍鄉市富盛工貿有限公司成功轉型為綠色食品企業江西省富盛食品有限公司,并已建成投產,帶動100余名勞動力就業。
▲凱豐紅色教育基地
推動“紅色教育+民宿經濟”組合發展。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進一步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依托凱豐故里的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組織發展致富產業,助推民宿、餐飲、種養等行業全面發展,依托教育培訓基地打造民宿20家,共接待學員1.3萬余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探索出了一條以紅色培訓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發展之路。
同時,積極與高校進行對接,深化政府和商業院校的合作,帶動高校人才在企業和學校之間雙向流動,將高校資源與產業融合,推動“地方+高校”雙贏發展。
立足全局做好“延伸”文章
讓湘東鄉村產業發展
更有吸附力
如何實現農業產業效益最大化?
使之成為湘東深化鄉村振興的核心競爭力?
湘東區的回答是延伸產業鏈條,
從單一產業種植延伸到農產品深加工,
從產銷一體延伸到創新研發,
通過產業鏈的不斷延伸,
產業市場進一步拓寬,
聯農帶農效果更加顯著。
▲麻山望梅湖楊梅基地
▲排上鎮產業扶貧基地
▲東橋鎮藍莓產業扶貧基地
重點打造麻山楊梅基地、麻山金蟬柚基地、臘市臍橙基地作為先行示范點,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作為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在優品培育、促進農戶就業增收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楊梅基地,金蟬柚基地、臍橙基地項目實施以來,就流轉土地、種植、修剪苗木就已經使周邊上千村民受益,村民既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周邊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也在隨著產業的發展不斷提升。
湘東區區級扶貧產業臍橙種植示范基地開始種植,引種金蟬柚、馬家柚、唐柚等項目初顯成效,投資900余萬元的楊梅加工生產線投產,讓原本掛在枝頭只有20天左右采摘保鮮期的楊梅,變成了楊梅酒、楊梅汁、紫蘇楊梅果脯等各色楊梅制品,保質期的延長,讓“制成品”身價大幅提升。提升南繁育種科技支撐,深化人才能力培訓,全區制種大戶與海南廣陵高科、廣西昭和、湖南永益等23家制種公司簽訂制種合同,完成制種面積42000畝,健全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鏈結機制,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通過先行先試,全區產業振興的格局悄然鋪開。
與此同時,湘東區還著力讓農戶嵌入產業鏈,讓群眾成為了產業發展的直接參與者、直接受益者,加速了鄉村振興農民富裕的關鍵點。通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湘東區整合項目資金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成立帶貧合作社42個,培育155個致富帶頭人,農頭企業7個,家庭農場2個,扶貧產業基地32個,共吸納5000余人到基地務工,人均增收近6000元。區、鎮兩級產業分紅收入納入社會幫扶資金,可輻射全區幾乎所有脫貧戶及低收入困難人群。大力推動消費幫扶,促進產銷聯動,積極推進線上線下及社扶網江西館幫扶農產品銷售,共認定產業幫扶經營主體43家,產品種類107種211個,布放15個專柜,打造1個專區,開展9次幫扶產品展銷會和直播帶貨活動,帶動幫扶產品銷售,共實現線上線下消費達1276余萬元。
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
在贛西門戶、吳楚通衢的湘東
綻放了時代色彩,
鄉村振興的征程還任重而道遠。
站在新起點,面對新的使命,
湘東區將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于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決策部署,
堅持真抓實干,持續奮斗,
堅持建美鄉村、城鄉融合,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編輯:李錫念)
來源:湘東區